國家電網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龐驍剛26日表示,國家電網為清潔能源大規模開發利用提供配置平臺,建設能源互聯網,發揮電網大規模配置資源的能力,擴大新能源消納范圍,大力推進抽水蓄能電站建設,提高系統靈活調節能力,應對新能源大規模并網帶來的電力平衡、電量消納、電網安全控制等諸多新的挑戰。
第四屆數字中國建設峰會25日在福建省福州市開幕。龐驍剛在第四屆數字中國建設峰會能源互聯網分論壇上作出上述表示的。
同時龐驍剛還提出,釋放數據價值,賦能經濟社會發展,當今數據已經成為一種很重要的生產要素,通過建設能源互聯網,電網企業可以深入挖掘擁有的海量數據資源,比如說我們數據達到30TB,發揮了數據效應,構筑能源數字新生態,為客戶創造更多的價值,帶動產業鏈上下游共同發展,服務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
同日,國家電網有限公司還在此次會議上發布了《國家電網公司具有中國特色國際領先的能源互聯網規劃》。
規劃提出,到2025年基本建成、2035年全面建成具有中國特色國際領先的能源互聯網。2025年實現非化石能源站一次能源比重達20%,電能站終端能源消費比重達到30%,跨省跨區輸電能力達到3億千瓦。
據了解,規劃的設計思路緊密圍繞實現雙碳目標和構建新型電力系統,規劃建設能源互聯網,一是堅強網架為平臺,促進多能互補,多元互動,確保能源安全供應,二是通過電網數字化轉型全面提升處理、應用安全等能力,推動智能電網向智慧電網升級。
規劃重點
其中,關于規劃的重點中提出七大方面。一是綠色發展,加快新能源裝機總量超過煤電成為總裝機主體,推動能源系統綠色轉型,積極服務國家雙碳目標。
1.全力支持新能源規?;l展
開辟風電、太陽能發電等新能源配套電網工程“綠色通道”,為新能源場站提供優質高效的并網服務,確保電網電源同步投產。開展海上風電與海上電纜路由、登陸點資源統一規劃,統籌網源建設,推進海上風電集中連片規?;_發。
二是完善共享機制,提升電源開發綜合效益,支撐新能源能發盡發,能用盡發。
2.積極促進電源側多能互補
統籌全網各類電源開機方式,充分發揮流域梯級水電站、具有較強調節性能水電站、火電機組的調節能力,完善省間互濟和旋轉備用共享機制,提升電源開發綜合效益,支撐新能源能發盡發、能用盡用。
三是持續提升利用效率,十四五規劃建設西北西南,跨區域、跨流域、跨季節調度。
3.提高資源大規模跨區配置水平
持續提升已建輸電通道利用效率,“十四五”規劃建設西北、西南到華北、華中、華東7回共計5600萬干瓦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開展跨區域、跨流域、跨季節聯合調度,進一步提升資源跨區配置能力。
四是提升配電網消納能力,加強互聯互通和智能控制,不斷強化配電網的資源配置作用,滿足國網裝機容量超過1.8億千瓦,提高促進高比例分布式能源就地消納。
4.提升配電網新能源消納能力
充分利用柔性配電、虛擬電廠、電化學儲能、有序充電等技術,加強配電網互聯互通和智能控制,不斷強化配電網的資源配置作用,滿足國網經營區裝機容量超過1.8億干瓦的分布式電源接入,促進高比例分布式新能源就地消納。
五是積極推動發展,因地制宜建設獨立性微電網,促進分布式電源、電動汽車、電能終端、新型儲能多元負荷聚合互動,參與電網調峰和優化運行。
5.積極推動微電網發展
因地制宜建設并網型、獨立型微電網,促進分布式電源、電動汽車、用能終端新型儲能等多元負荷聚合互動,實現消費側源網荷儲一體化,參與電網調峰與優化運行,提升能源整體利用效率。
六是在工業生產、交通運輸、居民采集等領域,拓展電能替代廣度深度,提高終端消費電氣化水平,十四五期間,公司替代電量達到6千億千瓦時。
6.提高終端能源消費電氣化水平
在工農業生產制造、電力供應、交通運輸、居民采暖、家庭電氣化等五大領域,拓展電能替代廣度深度,推進電能替代技術發展和應用,提升終端消費電氣化水平。“十四五”期間,公司經營區替代電量達到6000億千瓦時。
七是提升系統調節能力,加快建設,推動煤電靈活性改造,支持服務新型儲能發展,推廣新能源加儲能,微電網加儲能等模式。
7.提升系統調節能力
加快抽水蓄能電站建設,鼓勵煤電靈活性改造與調峰氣電建設,支持服務新型儲能發展,推廣“新能源+儲能”、“微電網+儲能”多種模式,積極挖掘需求側響應資源,加強電力系統分層分區供需平衡調控管理,通過源網荷各方共同發力,提高電力系統的調節能力和總體效率,促進新能源消納。
安全保障
在規劃的安全保障方面提出了,要通過建設堅強骨干網架、彈性靈活配電網、平臺云網融合等,構建能源互聯網安全防御體系,提高“雙高”“雙峰”背景下電網抗擾動能力和自愈能力,提升信息安全態勢感知能力和智能化、動態化網絡安全防護水平,實現更高水平的電力安全保障。
1.加快構建各區域堅強骨干電網
2.提升配電網可靠供電能力
推進各級電網協調發展,以保安全、保民生、保效益為重點,優化網架結構、提升裝備水平、提高供電能力,服務區域協調發展與鄉村振興戰略,滿足國民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美好生活用能需要。到2025年,城網供電可靠率達到99.977%,農網供電可靠率達到99.88%
3.提高重點領域防災設計標準
加強城市電網主網架建設,保障外來電源的充裕性和輸電通道的安全性,防范電網大面積停電。按照差異化設計要求,適當提升設計標準和裝備水平,防范冰雪、森林、草原火災等自然災害,減少人身觸電等事故隱患。
4.強化重要用戶供電保障能力
推進堅強局部電網建設,優化用戶及本地保障電源接入方案,合理構建“生命線”通道;推進保障電源建設,促請政府加強本地電源、公用應急移動電源建設推動重要用戶配齊配足自備應急電源。推進調峰電源建設,配合國家發改委、能源局研究分省應急備用和調峰電源建設方案,推動電源增發、穩供,持續做好電力供應保障.
5.提高全場景信息安全防護水平
邊界安全方面,優化網絡結構,統籌邊界安全裝備。本體安全方面,打造全場景態勢感知平臺和統一密碼基礎設施,優化資產本體安全防護。數據安全方面,優化數據安全技防架構,推進數據安全合規管控。實戰運營方面,建設全場景網絡安全仿真驗證環境,提升實戰化安全運營能力。
智慧賦能
同時,規劃還提出要實現數字化轉型為主線的智慧賦能,一是提高智能化水平,智能采集感知能力,提供可觀可控實時交互水平,打造一體化通信網絡,提升自動化水平,推進新一代調度自動化系統,配電自動化系統建設,支撐一體化監控預警和分析決策。二是打造信息處理平臺,以信息智能處理為導向,快速響應為目標,重點打造數據中臺、業務中臺,服務共性匯聚終端統一管控,技術能力開放特征的信息技術平,支撐快速構建賦能業務應用創新。三是構建電網智能運營體系,以信息驅動業務模式,云銷客戶智能服務水平,打造具有數據融通,服務共享,移動智能能力開放為特征的數字化應用。
全面提升信息采集、傳輸、處理、應用等能力,推動傳統電網基礎設施和新型數字化基礎設施融合促進電網調度運行智能化和運營管理智慧化,實現以數字化轉型為主線的智慧賦能。
1.提升電網智能化水平
提升智能采集感知能力,提高電網可觀可控和實時交互水平。提升信息傳輸承載能力打造一體化通信網絡。提升調度運行自動化水平,推進新一代調度自動化系統、配電自動化系統建設,支撐一體化大電網監控預警和分析決策。
2.打造信息處理平臺
以“信息智能處理、共性業務支撐”為導向,以“快速響應”為目標,重點打造國網云平臺、數據中臺、業務中臺、技術中臺、物聯平臺,形成具備“數據融通共享服務共性匯聚、終端統一管控、技術能力開放”特征的信息處理平臺,支撐業務應用快速構建,賦能業務應用創新
3.構建電網智慧運營體系
聚焦電網運營及營銷服務發展需求,以信息驅動業務模式、商業模式升級為導向提升電網運營智能管理水平、營銷客戶智慧服務水平,打造具有“數據融通、服務共享移動智能、能力開放”特征的數字化應用。
價值創造
在價值創造方面,持續深化能源配置、社會民生、產業發展等傳播價值的基礎上,通過打通能源轉型服務、能源平臺三類新興價值,實現面向經濟社會、人民生活、行業企業的價值共享,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打造共享共治共贏的生態圈。一是圍繞電動汽車服務,協同互動,基礎資源共享運行,打造能源領域新型措施,促進能源消費和供給革命。二是能源數字產品新價值,適應能源和數字技術融合發展趨勢,圍繞大數據運營、芯片5G與地理信息、時空服務、區塊鏈技術,突破關鍵核心技術,提升自主可控能力,推動構建能源數字融合的產業鏈、價值鏈、生態鏈,促進能源技術革命。三是能源平臺,推進能源加工業互聯網,能源+市場等建設,共同打造優勢互補、互利共贏的生態圈。
1.能源轉型服務新價值
適應能源革命和新型基礎設施建設要求,圍繞綜合能源服務、電動汽車服務、源網荷儲協同互動、基礎資源共享運行,打造能源領域新型融合基礎設施,提升能源供給和
互動能力,厚植產業發展新優勢,促進能源消費和供給革命。
2.能源數字產品新價值
適應能源和數字技術融合發展趨勢,圍繞大數據運營、芯片、5G與地理信息時空服務、區塊鏈技術多場景創新應用,突破關鍵核心技術,提升自主可控能力,強化推廣應用推動構建能源數字融合的產業鏈、價值鏈、生態鏈,促進能源技術革命。
3.能源平臺生態新價值
推動能源+電商、能源+金融、能源+工業互聯網、能源+市場等領域的平臺生態體系建設,共同打造優勢互補、互利共贏的新生態。近期,國家電網發布了我國首個以全方位服務新能源發展和助力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為核心功能的開放式綜合服務平臺一新能源云。(來源 北極星輸配電網)